Unix 50 年:Ken Thompson 的密码
 50年前,除了Apollo上天之外,还有一个大事的发生,就是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若干年前我写过《Unix的传奇,上篇,下篇》,Unix是我入行前十年伴我成长的操作系统,虽然现在Linux早已接过了Unix的时代交接棒,但是,Unix文化对我个人的技术观影响是非常大的(注:《Unix编程艺术》是一本对影响我很深的书),而对于 Ken Thompson 和 Dennis Ritchie 这两位 Unix 的缔造者,也是计算机圈中的神一般的人物。今天,Dennis已经去逝,Ken在Google里跟 Rob Pike和 Robert Griesemer 这两位大神在开发Go语言。
50年前,除了Apollo上天之外,还有一个大事的发生,就是Unix操作系统的诞生,若干年前我写过《Unix的传奇,上篇,下篇》,Unix是我入行前十年伴我成长的操作系统,虽然现在Linux早已接过了Unix的时代交接棒,但是,Unix文化对我个人的技术观影响是非常大的(注:《Unix编程艺术》是一本对影响我很深的书),而对于 Ken Thompson 和 Dennis Ritchie 这两位 Unix 的缔造者,也是计算机圈中的神一般的人物。今天,Dennis已经去逝,Ken在Google里跟 Rob Pike和 Robert Griesemer 这两位大神在开发Go语言。
P.S. 今年,我一直想写篇Unix 50周年纪念的文章,但一直无从下手,因为不想写过大的命题,如果能写个轶事最好不过。正好过完国庆节,技术圈里有个“热搜”——Ken Thompson的密码。但一直没有时间,所以拖到今天才写下来。
正文开始,2014年,有个叫Leah Neukirchen的程序员(blog)在 BSD 3 的源代码中的 /etc/passwd 看到了早年Unix黑客们的被 hash了的密码,该文件如下所示:

 (74 人打了分,平均分: 4.49 )
 (74 人打了分,平均分: 4.49 ) Loading...
Loading...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翻译成中文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互联网上重要的一个协议,由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的英国工程师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翻译成中文是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互联网上重要的一个协议,由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CERN的英国工程师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你一定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是一本人生的“武林秘籍”,而且还是左耳朵写的,一定有干货满满,只要读完,一定可以练就神功并找到超过大多数人的快车道和捷径……然而…… 当你看到我这样开篇时,你一定会觉得我马上就要有个转折,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需要付出和努力……然而,你错了,这篇文章还真就是一篇“秘籍”,只要你把这些“秘籍”用起来,你就一定可以超过大多数人。而且,这篇文章只有我这个“人生导师”可以写得好。毕竟,我的生命过到了十六进制2B的年纪,踏入这个社会已超过20年,舍我其谁呢?!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你一定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因为你的潜意识在告诉你,这是一本人生的“武林秘籍”,而且还是左耳朵写的,一定有干货满满,只要读完,一定可以练就神功并找到超过大多数人的快车道和捷径……然而…… 当你看到我这样开篇时,你一定会觉得我马上就要有个转折,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需要付出和努力……然而,你错了,这篇文章还真就是一篇“秘籍”,只要你把这些“秘籍”用起来,你就一定可以超过大多数人。而且,这篇文章只有我这个“人生导师”可以写得好。毕竟,我的生命过到了十六进制2B的年纪,踏入这个社会已超过20年,舍我其谁呢?! 我们知道,HTTP是无状态的,所以,当我们需要获得用户是否在登录的状态时,我们需要检查用户的登录状态,一般来说,用户的登录成功后,服务器会发一个登录凭证(又被叫作Token),就像你去访问某个公司,在前台被认证过合法后,这个公司的前台会给你的一个访客卡一样,之后,你在这个公司内去到哪都用这个访客卡来开门,而不再校验你是哪一个人。在计算机的世界里,这个登录凭证的相关数据会放在两种地方,一个地方在用户端,以Cookie的方式(一般不会放在浏览器的Local Storage,因为这很容易出现登录凭证被XSS攻击),另一个地方是放在服务器端,又叫Session的方式(SessonID存于Cookie)。
我们知道,HTTP是无状态的,所以,当我们需要获得用户是否在登录的状态时,我们需要检查用户的登录状态,一般来说,用户的登录成功后,服务器会发一个登录凭证(又被叫作Token),就像你去访问某个公司,在前台被认证过合法后,这个公司的前台会给你的一个访客卡一样,之后,你在这个公司内去到哪都用这个访客卡来开门,而不再校验你是哪一个人。在计算机的世界里,这个登录凭证的相关数据会放在两种地方,一个地方在用户端,以Cookie的方式(一般不会放在浏览器的Local Storage,因为这很容易出现登录凭证被XSS攻击),另一个地方是放在服务器端,又叫Session的方式(SessonID存于Cookie)。 前些天,StackOverflow 发布了
前些天,StackOverflow 发布了  那一年,我加入了某知名公司的某知名部门,在办公室中,我看到了到处都挂着——“努力就会成功”的条幅,这个部门中大多数员工的邮件签名都会有“努力就会成功”,我感到一种热血沸腾的气氛,这是我在多年工作来都没有感受到的,当时挺高兴地能和这样一群人工作,也没多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些高级的软件工程师们把自己关在又挤又吵的会议室中,拼命地加班,真是拼命,周一到周日,每天早上10点到凌晨3点甚至凌晨5点,连国庆节都来上班,就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下,连续干了三个多月……上线前,QA找到了1000多个bug(你没看错,就是一千多个),最后这个项目用了1年多的时间来返工,本来一个6-8个月的项目,团队被打了鸡血想在3个月内完成,最终却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返工……(要知道,我以前在外国公司工作,外国老板看到团队在长时间加班会感到焦虑的,因为加班通常代表着有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那一年,我加入了某知名公司的某知名部门,在办公室中,我看到了到处都挂着——“努力就会成功”的条幅,这个部门中大多数员工的邮件签名都会有“努力就会成功”,我感到一种热血沸腾的气氛,这是我在多年工作来都没有感受到的,当时挺高兴地能和这样一群人工作,也没多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些高级的软件工程师们把自己关在又挤又吵的会议室中,拼命地加班,真是拼命,周一到周日,每天早上10点到凌晨3点甚至凌晨5点,连国庆节都来上班,就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下,连续干了三个多月……上线前,QA找到了1000多个bug(你没看错,就是一千多个),最后这个项目用了1年多的时间来返工,本来一个6-8个月的项目,团队被打了鸡血想在3个月内完成,最终却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返工……(要知道,我以前在外国公司工作,外国老板看到团队在长时间加班会感到焦虑的,因为加班通常代表着有不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程序员是一个很懒的群体,总想着能够让代码为自己干活,他们不断地把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代码自动化了,从而让整个社会的效率运作地越来越高。所以,程序员在准备去优化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先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程序员是一个很懒的群体,总想着能够让代码为自己干活,他们不断地把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代码自动化了,从而让整个社会的效率运作地越来越高。所以,程序员在准备去优化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先要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许是人到了四十多了,敢写这么大的命题,我也醉了,不过,我还是想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算是对我思考的一个snapshot,给未来的我看看,要么被未来的我打脸,要么打未来我的脸。无论怎么样,我觉得对我自己都很有意义。注意,这篇文章是长篇大论。
也许是人到了四十多了,敢写这么大的命题,我也醉了,不过,我还是想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算是对我思考的一个snapshot,给未来的我看看,要么被未来的我打脸,要么打未来我的脸。无论怎么样,我觉得对我自己都很有意义。注意,这篇文章是长篇大论。 昨天周五晚上,临下班的时候,用户给我们报了一个比较怪异的Kubernetes集群下的网络不能正常访问的问题,让我们帮助查看一下,我们从下午5点半左右一直跟进到晚上十点左右,在远程不能访问用户机器只能远程遥控用户的情况找到了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我个人觉得其中的调查用到的的命令以及排障的一些方法可以分享一下,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
昨天周五晚上,临下班的时候,用户给我们报了一个比较怪异的Kubernetes集群下的网络不能正常访问的问题,让我们帮助查看一下,我们从下午5点半左右一直跟进到晚上十点左右,在远程不能访问用户机器只能远程遥控用户的情况找到了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我个人觉得其中的调查用到的的命令以及排障的一些方法可以分享一下,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