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团队协同和协同工具
这两天跟 Cali 和 Rather 做了一个线上的 Podcast – Ep.5 一起聊聊团队协同。主要是从 IM 工具扩展开来聊了一下团队的协同和相应的工具,但是聊天不是深度思考,有一些东西我没有讲透讲好,所以,我需要把我更多更完整更结构化的想法形成文字。(注:聊天聊地比较详细,本文只是想表达我的主要想法)
国内外的企业 IM 的本质差别
国内企业级在线交流工具主要有:企业微信、钉钉、飞书,国外的则是:Slack、Discord这两大IM工具,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其中有两个最大的不同,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Slack/Discrod 主要是通过建 Channel ,而国内的IM则主要是拉群。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样的吗?其实是不一样的,很明显,Channel 的属性是相对持久的,而群的属性则是临时的,前者是可以是部门,可以是团队,可以是项目,可以是产品,可以是某种长期存在的职能(如:技术分享),而拉群则是相对来说临时起意的,有时候,同样的人群能被重复地拉出好几次,因为之前临时起意的事做完了,所以群就被人所遗忘了,后面再有事就再来。很明显,Channel 这种方式明显是有管理的属性的,而拉群则是没有管理的。

(78 人打了分,平均分: 4.31 )

分享信息并不难,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就算是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的技术人员,通过博客或社交媒体,或是不正式的交流,他们都能或多或少的做到。但是如果你想要做一个有质量有高度的分享,这个就难了,所谓的有质量和有高度,我心里面的定义有两点:1)分享内容的保鲜期是很长的,2)会被大范围的传递。我们团队内每周都在做技术分享,虽然分享的主题都很有价值,但是分享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想写下这篇文章 。供大家参考。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我今年3月份在腾讯做的直播,主要是想让一些技术人员对世界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且在这个认识下能够有一个好的方法成就自己。而不是在一脸蒙圈的状态下随波逐流,而日益迷茫和焦虑。直播完后,腾讯方面把我的直播形成文字的形式发了出来,我觉得我可以再做一个精编版。所以,有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作为一个程序员的我,也会有程序员的思维方式,程序员的思维方式更接近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可以很容易地理清楚这个混乱的世界,其实,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数学逻辑,只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这里,记录一篇我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方面给大家做个参考,另一方面也供更高阶的人给我进行指正。算是“开源我的思维方式”,开放不仅仅是为了输出,更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这一两周与几个朋友聊天,有年轻的90后,也有大叔级的70后,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一些喜好过于强烈,让我不经意地回顾了我工作20年来身边的人,有发展得好的,也有发展的不好的,有些人是很可惜的,因为限制他们的不是其它人,也不是环境,而是自己,所以,很想写下这篇文章。(注:这篇文章可能会是一篇说教的文章,所以,可能会让你看着犯困,所以,我会尽量地短一些,而且尽可能多讲故事,少道理,这里的故事,全是真实发生的)